近日,香港足坛掀起一场关于德国籍球员姓名翻译的激烈讨论。事情源于某体育频道在转播港超联赛时,将效力于东方龙狮队的德国后卫Marcel Heister直接音译为"马塞尔·海斯特",引发本地球迷强烈不满。
"我们粤语区有自己传承百年的译名规则,"资深足球评论员陈志明在《体坛周报》专栏写道,"比如德国球员姓Heister,按传统应该译作'希士达',既符合发音习惯又保留德语音韵。"
这场争议暴露出体育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目前有7名德国外援在各俱乐部效力,他们的姓名翻译呈现三种模式:
- 完全粤语化译法(如将Müller译作"梅拿")
- 普通话拼音转写(如"穆勒")
- 英文直译(保留原拼写)
球员原名 | 粤语译名 | 普通话译名 | 使用俱乐部 |
---|---|---|---|
Lukas Podolski | 普多斯基 | 波多尔斯基 | 杰志(2019-2020) |
Sebastian Kneißl | 基斯尔 | 克奈斯尔 | 理文(2022至今) |
语言学家李教授指出:"这本质上是对足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香港球迷更认同殖民地时期形成的译名体系,而年轻一代则倾向使用国际通用译法。"
有趣的是,事件主角Heister本人回应称:"只要球迷记得住,叫我'德国仔'都可以。"这种豁达态度或许值得各方借鉴——在足球世界里,竞技精神终究应该超越语言隔阂。
随着12月世界杯临近,香港各酒吧已开始准备双语球队名单。这场翻译之争,反而成为连接不同足球文化的特殊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