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全运会群众赛事的项目类型及竞技格局特点比较研究

【摘""要】"在对3届全运会群众赛事项目类型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省、市区域格局的划分,并对比分析了第十三届与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区域竞技格局特点。研究发现,群众项目的设置类型正逐步趋于科学化,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竞技与普及相结合的特点。在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区域竞技格局呈现出两端稳定、中间区间实力动态变化的趋势。展演类项目的引入,打破了经济实力决定竞技成绩的传统观念,凸显了群众体育的多元价值。通过对各省、市前八名成绩进行权重赋分,发现经济强省在群众体育竞技水平上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全运会群众赛事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群众赛事""项目类型""区域竞技格局""过度竞技化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5)06-0092-05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oject Types and Competitiv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Events in the National Games

LIU Feifei JIAO Fangqian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Province, 614000 China;2.Sports Depart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in-dept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ypes of mass events in the three National Game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regional pattern division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patterns of mass events in the 13th and 14th National Gam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ypes of mass event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scientific, show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nd \"competitive and popular\" features. In the 13th and 14th National Games,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 pattern showed a trend of stability at both ends and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iddle intervals. The emergence of performance-based events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model where economic strength determines competitive scores, highlighting the diverse values of mass sports. By weighting the top eight scores of each province and city, it was found that economically powerful provinces still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in mass sports.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everal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events in the National Games.

[Keywords] Mass sports events; Event type; Regional competitive pattern; Excessive competitiveness

全运会增加群众项目后,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同时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推广全民健身理念的同时,群众体育的过度竞技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议题。天津全运会通过增设群众项目,成功实现了让普通大众真正参与竞赛的目标,展现了群众竞技精神的专业性,与专业运动员不相上下[1]。为了解决过度竞技化的问题,一种可行的途径是科学化地设置赛事评价方式。通过对比分析群众赛事项目类型和区域竞技格局,可以研究全运会群众项目的特点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此外,尝试对各省、市在群众项目中前八名的成绩进行权重赋分,为解决全运会群众项目过度竞技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旨在为全运会群众赛事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促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对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群众赛事的比赛项目类型进行详细统计与分析。特别是针对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赛事[2]的第一阶段竞技类116个小项和展演类43个小项的前八名成绩进行了细致统计。在第二阶段赛事中,部分小项因故推迟,包括气排球(10项)、篮球(6项)、足球(2项)、羽毛球(8项)等共26项,这些项目于2023年7月顺利完成。在后续资料整理中,特别关注了气排球10项前八名、足球1项前八名、羽毛球8项前三名的成绩,并将其纳入统计,最终确定了135个竞技类小项和43个展演类小项的比赛成绩作为研究样本。此外,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比赛成绩已有研究基础[3],本文亦将其纳入研究范畴,以便对第十四届与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比赛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依托先前对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比赛成绩的研究数据,并运用Excel工具对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比两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成绩,深入探究群众体育项目的竞技格局特点,并据此识别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2 "全运会群众赛事的项目类型比较

从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融入群众性体育项目,提出以群众参与、人民满意为导向,践行“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将全运会建设成为发展健康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舞台,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成为弘扬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的办赛战略[4],到第十四届全运会制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充分发挥全运会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的目标[5],再到第十五届全运会确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目标[6],全运会的设置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群众项目的认同和肯定,反映了群众参与空间的扩大和赛事种类的多样化,提升了参赛人群的包容度。过去被边缘化的体育项目被纳入全运会,也间接反映了社会对参与体育行为认知的转变[7]。3届全运会以群众参与,人民满意为导向,不断深化“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逐步实现战略目标,全民健身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扩展,比赛项目不断融入普及性高、易操作的类型,使得受众更广、参赛人员更多,全运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群众对体育的认知也在改变,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显著体现。然而,群众项目在项目设置上仍存在依据不明确、相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亟待解决[8]。

2.1 "各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类型特点

如表1所示,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共包含19个大项,126个小项[4]。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项目则分为比赛类和展演类两部分,其中比赛类设15个大项、142个小项,展演类设4个大项、43个小项,总计19个大项、185个小项[5]。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项目延续了十四届全运会的分类方式,比赛类增至19个大项、145个小项,展演类保持4个大项但小项减至21个,总计23个大项、166个小项[6]。

对比发现,十四届全运会与十三届全运会在群众项目大项数量上保持一致,但小项数量增加了59项。而十五届全运会相较于十四届,群众项目大项数量增加了4个,小项总数则减少了19项,显示出项目设置在数量上的波动性,表明全运会在群众项目设置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分析三届全会的竞赛规程总则,可以看出健身气功、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气排球、毽球、轮滑、龙舟、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等项目得以保留。从项目的运动类型和特点来看,趣味性和易操作性成为群众项目的主要特征,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竞技与普及相结合的设置理念。

2.2 "项目类型的发展趋势

借鉴项群理论,依据群众项目的特点及普及程度,侧重于群众性而非竞技性,对全运会群众项目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体能类、技能类(格斗对抗类、隔网对抗类、同场竞技类、表现难美类)、科技类、民族传统类、智力主导类,旨在分析项目分布的发展趋势。

表1显示,近3届全运会中,群众项目主要以技能类、民族传统类、智力主导类为主,其中民族传统类体育项目数量呈增加趋势,技能类项目中隔网对抗类占据主导。体能类与格斗对抗类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多为个人比赛项目,因此在全运会中的发展趋势较为缓慢。相反,隔网对抗类、同场竞技类、表现难美类、民族传统类多为团体项目,注重整体性,对个人身体条件要求不突出,更符合全民参与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竞技性,是全运会的主要项目类型。智力主导类项目运动风险低,同样契合全民参与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类项目在十四届全运会中被取消,但在十五届全运会中重新出现,表明体育融入科技的理念正逐渐受到重视,但仍需推广。

由上述分析可知,群众项目的设置变化充分践行了初期制定的战略目标,项目分类初步向技能类发展,民族传统类项目数量有所上升,智力主导类项目保持稳定。这些变化注重普及性与兴趣本能,不断符合群体运动的特征,项目布局趋于科学化。

3 "群众项目的区域竞技格局比较

3.1 "竞技区域的划分

由于相同的地域具有近似的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因此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港澳台地区[3]。

3.2 "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运会区域竞技格局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第十三届全运会中,我国群众竞技项目展现出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为第一集团,南部沿海与长江中游为第二集团,西南地区与黄河中游为第三集团,东北地区为第四集团,西北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为第五集团的竞技格局[3]。至第十四届全运会,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依然保持第一集团地位,黄河中游地区异军突起,成为第二集团,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则构成第三集团,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为第四集团,港澳台地区为第五集团。在两届全运会中,区域竞技格局呈现出首尾两端保持稳定,中间区间实力相互变化的态势。

第十三届全运会主办地天津位于北部沿海地区,享有东道主优势;第十四届全运会东道主陕西则属于黄河中游地区,其东道主优势明显,在奖牌竞争力和名次竞争力上均位列第三,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竞技实力。从两届全运会的成绩来看,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保持前两位不变,西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奖牌竞争力和名次竞争力有所提升,而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成绩有所下滑,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排名未变。因此,群众项目的竞技格局依然呈现出首尾两端稳定,中间区间实力互变的状态。

3.3 "第十四届全运会展演类群众项目区域竞技格局

展演类项目是第十四届全运会新增的类型,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采用评分制。此类项目竞技性较弱,但普及范围广,主要特点包括健身气功、太极拳、舞龙舞狮、广播体操等,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不易产生过度竞技化问题。观众对赛事的体验、满意度与参与者的积极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9]。若观众无法良好体验赛事活动,表演者的积极性将逐渐下降,受众范围亦会缩小。因此,展演类项目需满足群众满意度,以确保其持续发展。

表3显示,长江中游地区获得12个一等奖,总计66个奖项,位居第一集团;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奖项数量相近,构成第二集团;西南地区获得42个奖项,属于第三集团;西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分别获得24个、21个奖项,位列第四集团;东北地区、港澳台地区则处于第五集团。长江中游地区获奖次数最多,打破了经济实力较强区域主导的趋势,但整体上仍呈现出沿海强、内陆弱,东部强、西部弱的特点。为推动展演类项目的发展,需认清其区域格局现状,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拓展受众人群,细化自创主旨,深度贴合艺术表现[10]。

3.4 "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运会省、市群众项目权重赋分比较

群众性体育赛事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以及拉动区域生活服务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11],对其开展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外的全国运动会也面临着过度竞技化的问题[12]。长期以来,不分区域地对省、市成绩进行比较一直是全运会的传统评价方式,同时也是奥运会对国家竞技实力进行评估的主要手段。奥运会的金牌具有巨大影响力,其价值并不仅限于赛场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唯金牌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意义。但相较于奥运会竞技项目,群众项目的金牌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项目的成绩进行权重赋分,兼顾了前八名的价值。这成为评价群众项目发展优劣的一种方法,并有助于解决过度竞技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表4的数据,赋分后第十三届全运会排在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天津;第十四届全运会排在前十位的省市则为浙江、广东、陕西、四川、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湖北、河北。结果显示,经济实力较为发达的省、市在群众体育竞技水平上依然保持领先,这反映出该地区群众拥有较多的余暇时间,且物质基础是精神享受的基本保障。通过对省、市进行赋分,可以明确各区域竞技格局中的强势因素,进而确立以强势带动弱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

4 "结论与建议

群众体育以推动全民健身为首要使命,同时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助力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争创佳绩、彰显国家荣耀。当前的关键在于恢复一个遵循体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本研究运用区域划分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竞技格局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尝试引入省、市赋分模式,旨在预防过度竞技化问题。研究发现,群众体育项目的设置日趋科学化,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竞技与普及相结合的特点;在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区域竞技格局展现出首尾两端稳定、中间区间实力动态变化的特征;展演类项目打破了经济实力决定竞技成绩的传统模式;而在省、市赋分后,经济强省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竞技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4项发展建议。第一,项目设置应注重科学化,重视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确保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同时,需强调项目规则、裁判等方面的规范性考虑举办地的优势项目。总局群体司应综合考量这些条件,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拟纳入全运会的项目名单,通过量化评价,最终确定项目名单。第二,对省、市进行区域划分后,应着力发展各区域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这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第三,应增加技能类项目的比重,保持民族传统类、智力主导类项目的数量,并适度发展科技类项目。此外,还需增加对落后区域的资金投入,以促进各区域实力的均衡发展。第四,群众项

目的选拔机制应采用积分制,借鉴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选拔体系。通过选拔赛、资格赛等环节,以积分作为进入全运会赛场的标准。同时,应为高水平和低水平选手设立合理的制度,让群众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项目,从而不断推动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科,张秀云.天津全运会:探索·求证·启示——《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探索与求证——天津全运会启示录”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7,38(5):10-16.

[2] 全运会群众比赛网球决赛落幕[EB/OL].(2021-10-13)[2024-12-20].https://www.sport.gov.cn/n4/n23367606/n23367834/c23616061/content.html.

[3] 刘飞飞,焦芳钱,王惠.我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竞技格局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5):54-56.

[4] 体育总局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竞赛规程总则的通知[EB/OL].(2017-03-02)[2024-12-20].https://www.sport.gov.cn/gdnps/content.jsp?id=791449.

[5] 体育总局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规程总则》的通知[EB/OL].(2021-03-25)[2024-10-20].https://www.sport.gov.cn/qts/n4986/c982151/content.html.

[6] 体育总局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规程总则》的通知[EB/OL].(2023-09-18)[2024-12-1].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6026334/content.html.

[7] 王宁.全运会改革的历史必然与变革潜力探索——以天津全运会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5):68-72.

[8] 于明明.全运会项目设置改革对群众体育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9] LIANOPOULOS Y,KOTSI N,KARAGIORGOS T,et al.Experiential effects on mass sport participants'even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examining sensory,affective,behavioral, intellectual and relational dimen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24,15(2):270-292.

[10] 黄万宏.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展演健身气功·气舞决赛的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23.

[11] 陈介凯.重大赛事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3):105-108.

[12] LORENZ S L.A Hotly Contested Affair:Hockey in Canada:The National Game in Docume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21,38(12):1288-1289.

当代体育科技2025年6期

当代体育科技的其它文章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健康中国视域下幼儿体质健康发展路径探索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研究综述与展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渗透心育对学生锻炼态度、身心健康的影响民族认同视域下莆仙民俗舞蹈的体育教学研究有氧运动训练对青少年焦虑纾解的综合分析